争取平等何须密谋
坤德拉 08.12.18
在看到众多网站纷纷删除任何有关“宪章”的事情之后,以及看到很多对与宪章满口的胡言乱语,我无法在保持沉默。“宪章”所列的条款是一些为中国深谋远虑的学者提出来,总结而成。宪章的提出和发表,并不具有某种秘密的成分,至于有人说是密谋更是不知从何说起。倒是某些人的做法,反而让人看起来偷偷摸摸,极不正常。
我无意于为谁大唱赞歌,只是感觉到,这么一个令很多人窃窃私语、指指点点或是嘴上不说好,实际上心里却表示赞同或是令一些人大加痛伐的“宪章”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魔力,集众多议论于一身。签名与否,反倒显得次要。
无论如何都应佩服这303位的签名者,没有他们,我们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得知中国近百年来的萎靡不振政治现状及人们生活所蕴含的重重危机。“有宪法而无宪政”,这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2008年凸显的尤其厉害,这种混乱的局面大大超过我有记忆的历史岁月。然而,现实中人们的迷惘状态也日甚一日,道德标准严重降低,法律精神遭到践踏。我实在不能想象还有什么不会在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出现。遭受的不平等尽管很多文件现实在60年前已经结束,但是,很遗憾,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他早就在人们的意识中卷土重来,并且理直气壮,信誓旦旦。
“今年是中国立宪百年,《世界人权宣言》公布60周年,“民主墙”诞生30周年,中国政府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0周年。”不是宣言的提醒我也不会记得,到2008年,距离第一次制宪会议已经长达100年了,在100年中间,宪法精神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是不是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稍微长大了起来,变得自己越来越主动,而不是处处受到他人的呵护。如果当初参与制宪的人看到现在的样子会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我想是不会的。当他们第一批提出制宪的时候,肯定遇到的情况比现在要糟糕的多,也棘手的多。权宜之计终被扼杀。《世界人权宣言》公布60年,曾经也做过引用,然而很多聪明的人却从来不会用到他,反而时刻在抨击他,在其他国家蹒跚长大的《宣言》在中国,总是会被打的鼻青脸肿。“民主墙”倒是令我胡乱想到了德国之间的“柏林墙”。对于自己的记忆一向不恭维,这下终于出了差错,然而,两者的政治意义显然由极大的类似性,都是毁灭,只不过一个象征胜利,一个象征失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信息传播速度远远超过100年前,尽管公民权利有待发展,但是平等思想依然在越来越多的心灵中被唤醒。人们以前喜看新闻而现在却更欣赏新闻后的留言,可以看出,只要给他们一个平台,畅所欲言,几乎是顺利成章的事情。至于“柏林墙”还是“民主墙”的命运,我也不敢怀着肯定的心态。
即使对事情有分歧,也可通过公开辩论来解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中国政府早就提出的治国理念。任何有志于寻求事实真相的人们,都可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答案。社会学的答案不会存在于教科书中,是在真正探究事件本身的过程当中,是在分析迷雾重重的误解和曲解当中。但是,由于人们的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同时无数次的历史经验教训,让事实真相一直徘徊在迷雾之外,同时代的政府对于信息的保密。使得解开“历史之谜”更是任重而道远,原本人人诉求的“自由、平等”也早已消逝殆尽。
“人人混吃混喝,过了120年,什么也没变,同样人人做自己该做的,20年后,或许什么都变了”这是我在豆瓣上看到的一个评论,深刻而简单。人人为己的社会不是自私自利的社会,而是构成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我们总是不明白这其中的奥妙,人人为己而相互合作,斗争将很难存在,在军队国家化的国度中,不会形成颠覆国家和政府,政党轮流执政也体现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转换和循环。当然这不是仅仅的执政党转换和循环。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在这一转一换中间,完成了人民对于政府拥有和决定的权利,也避免了任何绝对权威势力对国家实行的专政统治。
与其把国家交给一个拥有专制权利的政府,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更倾向于将国家交给一个由选民决定的国力并不强盛的政府。前者的国民,无论如何都不会决定国家的走向,甚至一直出于被统治者以追求“国力强盛”而自愿受奴役而不觉得“被奴役”,以统治者的幸福为幸福,以国力的衰弱而痛心不已。主权在民的国度,政府虽然不会特别追求国力的强盛,但是民众都保留了对国家的深切关怀,政府的每走一步,都可从中看出民众的意愿,失败与成功,都不会引起国家的动乱,国家属于人民,当感觉到国家在某届政府的领导下有走向歧途的危险时,民众自会自发组织起来进行为自己争取和保卫权利的斗争。有时民意也如女人一样善变,没有持久的永恒的指导方案,但是民众会始终在参与国家政策上,乐此不疲。
“宪章”的某些基本主张并不过分,可以看出有一部分人对于自己权利,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哪些才是自己想要的真正谋福利。能通过网络公开的形式发表出来,他们就是一个给大家评判和议论的机会,争取平等交往和自由议论的心态没有表现的蛮横和偏执,更不存在密谋。理越辩越明,没有谁认为他们全对,同样也没有人认为谁是全错,之所以在上面署名发表,是因为,能看出来他们实在为自己的生活深谋远虑,而他们的深谋远虑竟触及我的内心,使得我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