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思维与亲子关系

双赢思维与亲子关系

接连说了几篇维权的事情,如果是新关注我的号的人,以为我这里成了一个专注于维权的平台了。了解我的人,自然知道显然不是,否则我可能就成为柯维博士在七个习惯里面的基于“对手”或者“敌人”为原则的一类人类。显然,以这种为原则来说,生活未免过于沉重的,而且更耗费精力和时间,不为我所为也,还是老老实实的整一套基于生活的原则,更为轻松和持久。本文还是说说七个习惯的小故事。

旧书重提

无意之间参与到海涛教练的读书活动,正巧也遇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嗯,是的,一直在参与的时候,我仍然没有摆脱掉固有的偏见,这是一本讲授成功学的书籍,或许对我不是特别感冒。

若不是海涛教练领读,我几乎将手头的这本书继续丢在书柜的一角,它已经随我七八年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将其从柜子里正式拿出来过,更不用说翻开看看,内心里掩饰不了对“成功学”的偏见。以至于在海涛教练分享之后, 我才想起来书柜里的这本连腰封都没有拆掉的二手书。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我在林大后街的情景,我们一行四人,饭毕到校园转转,我在路边看到了,也没做他想,随手收了一本,然一直静静的待在某个地方,直到多年以后被重新开启。。。

这本书我一直以为是成功学教材,没当回事。多年前朋友小聚,回校园溜达,在路边看到了,就收下了,时隔多年,看到海涛教练介绍才想起来,翻开试读了几页,令我大吃一惊。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将人生大概分为三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而他总结的七个习惯散落期间,如果人们能够梳理好三个时期和七个习惯的关系,将会有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会对自我产生新的认知。
这本书中,我记得柯伟博士曾在哪一章说到,自我意识觉醒是积极主动的第一步,而后所有的习惯等等,都可以说是在这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而来。。。

海涛教练的阅读小组,将其分为7个习惯,每周完成一个,一个小群,大家按照原文、理解、论据和我的实践分别进行阐述。我成功错过前面两个习惯,即“积极主动”和“以终为始”,于是抓紧从第三个习惯 “要是第一”开始。目前个人的成长阶段,随着“要是第一”的结束,标志着个体从独立期进入到考虑如何实现在公众领域的成功,如何培育互赖期。。

第四个习惯

进入互赖期的习惯培养与前面三个习惯完全不同,确切的说是更高层次的理念,而共赢思维,或者说双赢思维是在这个阶段的基准出发点,也是其他习惯赖以存在的原有之一。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外界相联系,我们即是供应方,也是购买方,正是这种有输入和输出,让物资流转成为常态,遍及生活方方面面。共赢或者双赢在这种流转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而针对共赢,我觉得没有比放在亲子关系上更为贴切的了。。。我确确实实遇到了这个如其他家长一样的问题,而我的问题,作者早在多年前就进行了预判,除了语言不同,连口气都似乎一模一样。我从别人眼中看到了我自己,那么立体,那么不可思议。。。

原文片段:P159,速战速决是不切实际的,建立和维护关系都需要时间.如果因为他反应冷淡或者不以为然就不耐烦起来,那就前功尽弃.千万不要这样去指责他:"我们为你做了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这么没有良心?我们想要做得好一点,你这叫什么态度?真是太不像话了!"

理解:欲速而则不达,对待感情投资,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胖子,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和智慧,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论证:追求长期效益,不是短期效益,VELLO讲的是基于价值观的行程,会陆续影响到情感,逻辑和语言,直到以此做为自己的营运准则,并且互相影响.成功不是偶然,而是要经过各种心性的磨练.既要坚韧,又要豁达,绝非一朝一夕。

我的实践:
看到上面的话,不禁位做着的洞察能力而慨叹.这本留在身边约七八年的书,早已将我可能说的话,未来会遇到的事情,提前做了预判…务必要谨慎,三思而后行。

中午跟吴老师过马路时,我们聊了孩子的培养和学习,对于父母而言,是处于一个只有上岗,没有下岗的角色,心情是近乎一致的。。。在面对孩子询问而真挚的眼神,如果不能秉承着共赢思维,我们将会提前透支父与子之间的情感信用,直到最后他们再也不听我们说一句话为止。

俗语则不达,三思而后行,我们在给孩子们提供好的学习条件的同时,向他们早早传递社会竞争压力,我们有没有真正考虑到他们都是与我们任何人一样,都是自由的,并且与他人又完全不同,也完全不必相同?我们再向孩子们传递一些信息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必要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应当并且值得享受到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或许,这是人生稍微有点意思的之一,也是人类社会之所以丰富多彩的原因之一吧。

留下回复

苏ICP备2023012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