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回娘家
01
正月初二回娘家,在这一天回娘家的人,都是幸福的人。如果路远的,搁在以前,会住上几天;而距离几十里的,可能也只是一顿饭的时间。
众所周知,娘等同于妈,但是在当地,也少有这样称呼自己的亲生母亲了。“娘”这个称呼仅存在老派睢宁儿媳妇对婆婆的称呼,和侄子、侄女、侄媳妇对婶娘的称呼,其他情况就比较少了。随着新文化的传播,对婆婆的称呼往往也直接改为妈妈,娘的叫法也几乎没有了,这里说的初二回娘家,是指的闺女回当初自己未出嫁之前的家里,是回亲生母亲家里。
老派睢宁媳妇,初二起来后,早早的收拾妥当,哪也不去,就在家里等娘家人来接。通常情况下,娘家都会派人过来,同时带来的还有拜年的礼品。刚结婚不久的,来的多数是兄弟,也可能是未出门的姐妹,若结婚有年,来的可能还有小辈子侄等,而那些岁数已经很大,来的多数就是只有子侄了。被接的一家,不管这一趟自己去不去娘家,都会亲切的留下前来的亲人们大吃一顿,正月里少不了酒菜招待。
02
兄弟姐妹或者子侄来接之后,如果父母健在,出门闺女回去自然好找,但若是父母均不在,则是回兄弟家里。
所以无论如何,初二这天,女主人如果在家,则必然是最辛苦的一位,当然,如果直接下馆子,那自然就可以免去这许多操劳的烦恼,但是也少了不少厨房闲谈的乐趣,正月里接亲戚,其实主要是联络感情,沟通情感,吃饭重要,但显然不是唯一。
03
这里就不得不说我熟悉的两条回娘家的路了,一条是是城东到城东,另一条是毛岗到朱楼。
我年幼时,初二不是去舅舅家,就是到姑姑家,去舅舅家,是陪着妈妈回娘家,而到姑姑家,则是算代表家庭接出门的姑姑回娘家。
城东到城东,主要是我们住在城东,舅舅家近在咫尺,去舅舅家如回家一样自然,而到姑姑那边,反而少了。但是初二仍然会陆续收到舅舅、舅妈、哥哥们的邀请,他们陆续来接我妈回娘家。之所以是陆续,其实是因为我外公这一支,枝繁叶茂,每逢初二,不是舅舅来接,就是哥哥们来接我妈过去吃饭,当然,我是时常一同前往,所以吃遍了几个舅舅家,哥哥家,从前庄吃到后庄,从步履蹒跚,吃到鬓生白发。这个回娘家,就是一顿饭的时间,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一顿饭,老妈也不是每次都能如约到场,现在情况好转,老妈几乎是每请必到。
04
毛岗到朱楼,这是正月初二那天,二爷、三爷、四爷和几个兄弟姐妹们的常规路线。有时候,我会从城东先到毛岗跟他们汇合,然后再一同前往朱楼二姑家里,也有的时候,他们爷几个先去了,我就从城东骑车前往,然后在朱楼二姑家里,时间往往控制的很好,中午吃饭之前。
从城东到朱楼一条是大路,宽敞,但车多;另一条就是曲折蜿蜒的小路,颠簸不平,但是现在两条路都修缮,走小汽车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说有趣,还是在多年以前吧,那会的人虽然不如现在多,在那会交通工具还是仅限于自行车,10多公里的路,骑起来稍微有些压力,尤其是北方的冬天,如果遇上寒冬,出门汽骑车需要带厚厚的手套和耳捂子以御寒。
到了二姑家以后,大人们喝酒,推杯换盏,忆苦思甜,年长的问下小辈的生活,小辈们逮着饮料酸奶过瘾,总之看起来,像是老生常谈,又毫无创意的新年吃吃喝喝,然这或许就是初二人们回娘家的,或者说接闺女、接姑姑的乐趣所在。
05
这是老派的闺女回娘家,而新生代的闺女,则是自己早早收拾妥当,初二一大早就到了娘家。
我自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在初二这天,就有了新的含义,有了新的娘家。如果此时人在老家,正月初二这天也会像其他人一样,雷打不动的陪着媳妇回娘家。
我不知道这种习惯从何时而来,也不知道会延续到什么时候,只是今年正月里的回娘家之路,稍显曲折,足以让一家人们谈论多年。。。